全職工作者自學的困難與必要|經驗談
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任性分析師 GT

全職工作者自學的困難與必要|經驗談

已更新:2023年4月29日

畢業之際,滿懷期待踏出校園、進入職場的時候,總會對自己有許多抱負。不只是期待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現,亦很希望自己能夠堅持某方面的興趣——可能是大學四年都接觸的吉他、輔系的日文,或者是平常課後習慣的慢跑。


不論是運動、休閒嗜好,甚至是學習,在進入新的人生階段後,要維持這一切似乎比想像中艱難許多。


今天要來談的,就是在工作之餘,「自學」的難題與其必要。


udemy pyspark  bianalyst gt 商業分析師的隨筆記 商業分析 數據分析
附上自己工作自學後的小成果

 

下班後自學為何困難?


當學習的目的不再是為了「應付」考試,在沒有壓力與動力的情況下,很多在職者會漸漸不明白「為何要自學」,而放棄了工作之餘的學習機會。


另一方面,期待自己在工作領域有更進一步突破者,或是想要跨域學習者,也很常因為下述的「難題」而遲遲沒有培養起自學的習慣。





難題 #1:仰賴高度自制力


大部分的上班族在結束工作離開公司後,大多選擇舒適地待在家中。偶爾約個飯局、去個健身房,便結束了一天的行程。


工作一整天下來,許多人的體力和精神狀況往往被消磨掉了一大半。工作帶來的疲憊感很難讓人長時間專注在其他事物上。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上班族平時連「興趣」都難以持續,自學更是難上加難。


在這樣身心俱疲的狀態下,沒有自制力,自學一定難以維持。所以,全職工作者在開始自學前,可以採取下述兩個步驟來幫助自己提升自制力:


一、了解自己過去 2–3 週下班後的行程和精神狀況後,便著手自訂學習計畫


自訂學習計畫利於掌握學習的進度,也避免學習失去方向。因此,自訂學習計畫是必要的。不過在此前,請先回顧自己平常下班後的作息。


過去工作加班的狀況?是否要額外留時間從事休閒娛樂、處理家務、或是陪伴家人?這些又各自佔了多少時間?務必要讓學習計畫貼近現實。切記學習時間寧可短,也不要讓計畫太理想而難以實施。難以達到的高標準只會使人更容易半途而廢。


二、確立自學的動機


「想要自學」的背後,通常都有一定的動力驅使,而這也是良好的自制力所倚賴的:可能是為了升遷、加薪、或是為了跨域轉職或其他目的而做準備。不論何者,務必要清楚知道自己是「為了什麼」而想自學,讓自己未來在陷入低靡時,能夠以當初的學習動機繼續砥礪自己。


難題 #2:難以跨越的學習門檻


自學的領域通常分為兩種:其一是為了讓自己在專業領域更上手,因此想要更精通該領域的特定技術或知識。另一種,則是想要跨域學習自己不曾接觸的範疇。


不論何者,勢必偶爾會在接觸這些知識時觸礁,碰上瓶頸。


自學的難題也在此:過往的學習環境,通常都有老師協助自己在學習上的疑難雜症。但一個人的自學環境,所有的問題都得倚靠自己既有的人脈和網路資源


幸運的人可以在職場人脈 / 網路資源上找到貴人詢問;但相對也有些時候,這些難題是必須以自己一人之力解決的。尤以跨領域的知識學習者,經常得自己克服學習門檻。畢竟不論是職場上的人脈,或是過去學生時期的老交情,恐怕七、八成都來自相同領域,因此無從提供跨域上的協助。


這也是為何即便有著良好的自制力與讀書規劃,還是有人在自學的道路上走得坎坷。


 

自學的必要性?


自學的確存在著一定的門檻,對於難以達到 Work-Life Balance 的工作者而言,值得犧牲有限的休息時間(Life)自學嗎?


自學聽起來是一門「選修課」,似乎是工作之餘有閒情且有需求者才會選擇的。那為什麼標題告訴我們「自學」是必要的呢?


從新知中跳脫僵化思維


在上一篇文章(書摘|圖解無印良品成功 90% 靠制度)曾提到:

在相同部門工作的人,不只處理的工作業務幾乎一致,連接觸和交談的對象都相去不遠。在這樣的氛圍之下,同個團隊的人們不免都會具備「類似」的思考模式。

誠如上述所提到的,倘若在一成不變的工作環境中沒有來自外界的刺激,團隊成員的思考邏輯會顯得過於僵化。在工作的過程中便容易產生同事之間彼此看不見的「盲點」。而在部門提案時,也可能由於缺乏不同的意見,時時難有新的進展。


因此,是否定期「更新自己」、吸收來自外界的新知,十足地影響著個人與團隊的成長。當團隊成員無一能帶離組織脫離僵化思維,那麼組織勢必難以產出新的回饋,行為模式即會陷入窠臼。


額外的學習新知能夠使工作者跳脫(原有組織文化的)固定思考方式之外,更能因為自身對於不同議題更深入 / 廣泛的了解,為組織帶來不同的見解。


不僅如此,科技進步之快,往往在一瞬間便能帶動專業領域的變革。倘若沒有即時更新自己的認知,被趨勢所拋下,對於自己、組織整體而言,都是十分危險的。


工作外的學習是自我價值的提升


工作久了,多數人生活的重心除了家庭之外,就是事業。也因此,人們對於自己的價值認知往往容易被框架在「事業」定義的「頭銜」中。不過,一旦當所有人都沒了頭銜,能夠體現自己不同於他人的方式,就是在於你花了多少時間接觸「本份以外的事情」


學習,便是本份以外,你必須投入的一件事。


傑出的上位者,憑藉著的不只是自身在這個領域的年資,而是他們花了多少時間「學習」與「練習」,才在這個領域變成專家


工作能帶給你的只是做事的經驗和方式。倘若無法透過學習為自己加值,讓他人看見你出眾的特色,那麼在職場上,你只會佇立不前。反之,要是能夠把握每個提升自我價值的機會,那也不必擔憂自己這一輩子得不到相稱的「頭銜」了。


缺乏自學習慣的人,大多只懂得怎麼把本份做好;他們認為擁有「頭銜」靠的只是運氣,一切可遇不可求。另一方面,出類拔萃的工作者都知道:自己不應只滿足於「本份」—— 追求自我價值的提升時,頭銜便會在成熟的時機點上,隨之被賦予。


本份處理地得心應手只是基本,要怎麼持續「學習」讓自己具備與眾不同的價值,才是職場上成功的關鍵


 

結語 & 建議


工作的自學一直以來是自己很想討論的議題。當初也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培養自學的習慣。


起初礙於工作的臨時性容易打斷讀書規劃(變化永遠趕不上計劃)而吃了很多苦。不過在建立起自制力之後,事情也就豁然開朗了起來。


另外,相信嘗試過自學者(或正在自學者)都相當認同 —— 一個人孤軍奮戰的讀書氛圍是滿大的阻力,而這樣的氛圍確實也很難建立起自制力。


雖然孤軍奮戰對於在職者來說在所難免,但希望就自己過來人的經驗,能夠幫助那些正在孤軍奮戰的自學者,給予你們一些維持堅持自學、保有「續航力」的建議:

  1. 出席相關活動,累積該領域人脈(認識更多學習夥伴與該領域專家)

  2. 擁有一定人脈後,組織線下讀書會或參加線上討論群組

  3. 積極參與新的社群(尤其是跨域自學者):對於自學而言相當重要。這點也建議給比較內向而無法達到前兩項的自學者。加入新的社群(如:臉書社團、Meetup)除了能夠有平台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以外,也可透過社群了解這個領域的新知。比起一個人閉門造車,積極參與線上社群、多與同個領域的人互動,能夠讓學習更有效率

不同的工作性質可能在自學也會有不同的難處。但是,不管是怎麼樣的工作,自學的能力對於職涯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。與其說「自學」這件事重要,不如說透過自學創造「不可取代的自我價值」才是關鍵


希望藉由這次的經驗談,讓大家看到自學的難題後不會卻步,而是能運用上述的建議加以克服,並因此正視自學能帶來的正面影響,更加精進自我。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