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解無印良品成功 90% 靠制度
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任性分析師 GT

圖解無印良品成功 90% 靠制度|書摘

已更新:2023年4月28日

輕量型讀物介紹,總頁數約 128 頁,並收錄大量圖片與表格。能讓上班族產生共鳴、學生幹部也能受益!#書摘 #讀後感


很開心能向大家介紹最近很有感觸的讀物:《圖解無印良品成功 90% 靠制度》。這邊會不定期更新最新的職場經驗談以及和職場相關的書籍,很期待未來能和讀者們在這個領域有更進一步的交流。





 

回歸正題,先讓我來說說當初選擇這本書的原因吧。


為什麼選擇《圖解無印良品成功 90% 靠制度》?


muji bianalyst gt 商業分析師的隨筆記 商業分析 數據分析

相信各位讀者們在工作當中或多或少遇過以下幾種情形吧:

  1. 資深員工離職時,交接的工作偶爾還是有所遺漏!

  2. 一樣的事務到不同的負責人手上,呈現的樣貌往往也截然不同!

  3. 公司雖有教戰手冊,但是毫無參考價值(上次更新在幾十年前了)!


若對於上述任一點感同身受,那我強力推薦你這本《圖解無印良品成功 90% 靠制度》!


因自己先前任職於一間年輕的小企業,當中很多做事的 SOP 都是我們這些資深員工(老屁股)們一手打造出來的,因此對於本書談及的「制度」層面相當有感觸!當時所遭遇到的制度層面問題,在閱讀本書後,都獲得了解答。由衷地覺得相見恨晚啊!此外,由於自己也是一個「輕量型讀者」,因此比起更早出版的「非圖解」版本,我對於後來發行的圖解版本更有興趣!希望能藉由這次說書,讓不管是闖蕩職場多年的資深上班族,或是在社團經歷中曾遇到上述痛點的學生,都能有新的收穫!


導覽


正式開始前,要強調以下內容只是部分讓我自己有共鳴的特定內容。在《圖解無印良品成功 90% 靠制度》一書當中,提供許多實例和圖片都是「不完全」收錄在這次的說書當中的。請大家有興趣的話,不妨直接找書來讀吧!


這次的說書將會涵蓋四大方向(非完全依照書中章節收錄):

  • Part 1 — 將經驗與直覺制度化

  • Part 2 — 透過制度來改變員工

  • Part 3 — 制度化的效益

  • Part 4 — 制度化之後


 

Part 1 — 將經驗與直覺制度化


只憑經驗辦事,公司遲早會滅亡


大家是否都有經歷過——當上司升職,或是其他崗位的同事暫時離開的時候,他們的「接班人」或是「職務代理人」做事的方式以及效率往往不如原先在該職位上的人嗎?


這就是經驗所塑造的差異。


若只憑藉著經驗辦事,每當資深員工離職,代表的不只是一個人力的流失,而是過往的 know-how 也跟著員工「離職」。倘若沒有在平時建立起該領域的 SOP,在該領域所累積的所有智慧就僅存在於該領域的職員腦中,而這也會導致後續交接的困難;在訓練新人的時候,更會因為新人經驗上的不足,難以在短時間之內將之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員工。


因此,公司應將這些長期累積的經驗制度化。使不同的人執行同樣任務時,能呈現一樣的樣貌。


但在資深員工的立場而言,經驗制度化可能會引起反對的聲浪,如:「原先自己的作法已經是 90 分了!但以制度的標準進行,反而沒辦法達到過往的水平!」


換個角度思考:若沒有一套標準,一樣的工作在不同人手中進行,可能有人交出的是 90 分的品質,但也有人只能呈現出 50、60 分的樣貌。因此,制度化後的作品可能都落在 80 分上下;雖無法達到 90 分的高標準,不過也因為制度化,不會再出現不及格的品質,且可使不同的人按照規則,輕鬆達到 80 分的作品


各種工作都能標準化

提到凡事都要設立標準,勢必有很多人想到過往的經驗中,或多或少都有那些「難以標準化」的工作。


書中提到的例子,即是「穿搭」。穿搭在大多數人眼中是滿倚賴個人美感和品味的一件事。不過,本書作者強調:任何工作,都會有「順利進行的法則」。所以,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法則找出來,再予以標準化。


在穿搭的例子當中,無印良品在書中定義了這兩種穿搭的標準:

  1. 基本顏色不宜超過三種

  2. 穿搭時以△形或▽形為主(書中提供圖片舉例,在此略過)


類似這種難以標準化的工作仍有很多,如:餐廳用餐音樂的選擇、廣告影片的剪輯。在此就不贅述,大家也可以思考,該怎麼找到手邊這些工作的「順利進行的法則」,並將之「標準化」!



 

Part 2 — 透過制度來改變員工


連新進員工也能理解的,才是好手冊

大家在剛進職場時,曾否經歷過聽不懂「專業用語」的窘境?例如:書中提到的 inner(貼身衣物),以及自身曾接觸到的用詞,如: PM(產品/專案經理)、R&D(研發)、render(影片渲染/運算)… 等等。


這些用語對於相關領域的職員而言並不困難,但是對於新鮮人或是跨領域工作者來說,都可能導致溝通問題。所以好的指導手冊,不應該只說明工作流程,更應囊括在工作當中習以為常的專業用語。


此外,書中提到:讓制度保持活絡的最大關鍵就是制度(SOP)的具體程度。在制定制度(SOP)時,最佳的編撰方式就是能讓「新進員工也能輕鬆理解」。為避免讓不同的讀者產生不一樣的解讀,「具體描述」是制定制度的重要守則之一


在此也提供書中的例子(大家可以試著將此例具體化):「為顧客解說時應有禮貌」。在此例中,若沒定義「禮貌」,大家所認知的「禮貌」可能也會大相逕庭;例如:「禮貌」是應該注意說話口氣還是應該更詳細解說?


徹底改變組織的方法


這個篇章中,作者提到了當初無印良品經歷的兩大變革:「不調動重要主管」與「讓水平結構合作」。


首先,相信不論是在討論政治議題或是職場時,大家都曾聽聞(或親身遭遇)過:上位者為求連任或是保位,他們通常傾向打安全牌、行事保守。也因為如此,常造成重大改革無止盡擱置,或在市場中錯失良機。


發現了這個現象後,作者採用了「三年內不調動重要主管」的策略。讓各個部門的上位者能夠更勇於解決當前面對的問題。


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,認為這個策略有一定的風險。但反思後,仍很佩服作者透過這樣的方式,不斷地傳達一個觀念:要改變人(做事方式和動機)之前,應該先從制度著手

再來,作者也提到「讓水平結構合作」的重要性。


以大規模企業而言,許多工作都以專業分工為導向,也因而會有諸多部門分別處理不一樣的工作事務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不同部門的職員都各自專精在自己的領域(僅會達成部門內部的「垂直溝通」),卻對於其他部門的工作內容不甚了解。長期下來,除了會導致企業整體的向心力分歧以外,更可能使職員的思考方式變成「組織(部門)優先主義」——凡事優先考量到部門利益,而非企業整體利益。


為了讓各部門之間跳脫「組織優先主義」,作者指派開發部門的採購專員進行商品生產線統籌(生產與庫存管理),讓跨部門之間有了溝通的橋樑,達成了部門與部門之間的「水平溝通」,進而推向以企業整體發展為主的「顧客優先主義」。


時時思考工作的目的

各位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呢:知道怎麼做事卻老是有所失誤,或是做事往往敷衍了事。假如你曾遇過這樣的「豬隊友」,那你是否想過這是為什麼呢?


這樣的「豬隊友」很可能就是因為工作動機出了問題:這種行事作風的職員通常只想著要「做完工作」,而非「做好工作」。要「做完」一件事,只要知道方式,誰都能做;但要「做好」一件事,一定要審慎思考如此進行的原因,才知道如何全面性地完成工作,甚至可因此進一步優化執行的方式。


而這也是此篇章的主題:思考工作的目的。


不同於以往大家熟知的 SOP 或是 step by step,為求職員更加審視自己工作背後的目的,作者便將「工作目的」納入了無印良品的指導手冊當中。以下為無印良品編制指導手冊時,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:

  1. 是什麼:定義工作內容

  2. 為什麼:解釋工作目的

  3. 何時做:說明執行時間

  4. 誰來做:明確指派負責人

以書中「糾正部屬」的例子而言,無印良品的指導手冊有如下定義:

  1. 是什麼:糾正部屬的錯誤或引發的問題

  2. 為什麼:讓部屬明白錯誤或發生問題的原因,要求他們自我反省,促使成長

  3. 何時做:部屬犯錯或引發問題時

  4. 誰來做:主管自己

透過這樣的條例,讓員工培養起「思考目的」的習慣。


無印良品也藉此將看似簡單平凡的例行工作,賦予其重要性,而使被交付任務的職員能認真地對待每項任務。以「泡茶」為例,便能使員工知道「泡茶」這件事不只是表面上的簡單作業,更可能在洽談業務時,影響對方對於自身公司的印象。


我的主管在例會時,也經常提醒我們:「一個合格的職員不能只知道該『如何』完成交辦任務,而是要理解每項工作背後的『為什麼』。」這也是我在工作當中獲益良多的一句話。



 

Part 3 — 制度化的效益


透過制度化讓無印良品的業績復甦,制度從每個小螺絲釘開始,一點一滴影響到企業整體齒輪的運轉。接下來將告訴各位讀者,這些小螺絲釘對日常工作產生了哪些影響。


共享工作經驗與智慧

在前面的內容中曾提到,將經驗制度化能夠更完整地達成培訓和交接。並能在資深職員離職時,留下他們長期工作的寶貴智慧。


除此之外,接觸顧客的第一線人員所累積的經驗與智慧,也非常珍貴。


從產品設計、生產直至行銷,這些崗位的職員並非都有和消費者接觸的經驗,但消費者的回饋對於這些工作都是關鍵


為了弭平和第一線人員經驗上的落差,指導手冊的存在不容小覷。


指導手冊的作用不只是單純記載各個崗位的工作流程,而是能讓彼此更熟知每個領域的工作經驗與智慧。讓不是第一線的職員,也能夠有一樣的認知基礎,設計並生產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。


建立標準才知道如何改善

沒有標準化的 SOP 之前,面對同一份工作,在 100 個不同職員的手中,就有 100 種不同的工作方式。而這 100 種工作方式當中,並非各個都是最佳流程,而這些工作表現也不全都能令人滿意。


建立標準,即是找到最佳工作方式的唯一路徑。


由於制訂標準的負責人同時也是這些崗位上的職員,在一一統籌每個人的經驗之後,才得以找出這 100 種當中的最佳工作方式。而在明確訂立標準後,職員便得以遵循標準,使產出品質一致、讓工作更有效率。


揮別主管指導的文化

下屬負責的專案大多都需要向主管「報告、連絡與商量」,部分企業甚至將之視為工作原則。但是,根據組織規模不同,主管可能不只要處理一個部下的回報而已——若身為 5–8 人團隊的主管,光是「督導」的工作,就足夠花上整天。恐怕也會因此無從進行自己手邊的工作與會議。


可想而知,當團隊人數眾多,主管無法即時回應所有成員的報告時,整體的工作進度就會受到拖延。


而無印良品的指導手冊,正好解決了這樣的問題。


在管理專案時,由於這樣重複的「報告、連絡與商量」其實是能夠藉由過往經驗來參考的。尤以定期的專案而言,多次積累的經驗更能被完整制度化,主管的介入反而顯得多餘。


作者也提到,主管往往替部下做了太多決定。團隊當中過多的「報告、連絡與商量」不只是影響工作效率,更影響著職員自身發展。


凡事若都需要以報告的形式呈交給主管,由主管下達口令執行任務的話,久而久之,職員會習慣於聽從主管指示,難以培養職員的自主思考。


因此,制度化也能減輕主管在督導上的負擔,揮別過往職員等待指令的企業文化。


一致化團隊的行事方向

無印良品藉由制度讓組織理念一致,行事方向也自然就能統一。而「95% 的執行,5% 的計畫」就是他們典型的行事風格之一。


從作者推動的「不加班」政策談起,無印良品透過制度強迫職員改變工作習慣,著重在重要的工作上,花更少的時間處理枝微末節的瑣事。以及「提案書的頁數不得多於一張 A4」的制度,讓職員專注在工作事務處理,而非準備會議的提案。


打破過往的工作弊端,無印良品確實用制度翻轉了組織舊有的行事風格。


重新檢視工作本質

完成指導手冊的編製時,內部和外界都曾懷疑:手冊的出現,會不會反而讓員工更倚賴指導手冊,變得被動、更難看到工作的本質?


實則不然。


由於無印良品當初編製手冊的目的,就是為了讓員工具備編製手冊的能力——也就是「找出問題」並「自行解決」的能力。無印良品鼓勵員工積極發聲,他們曾經詢問第一線員工,請他們指出公司可以改善的地方;隨後在收到的兩萬多則回饋當中,無印良品歸納出了 443 條建議,收納在指導手冊當中。


傳統企業大多是由「高層」編製指導手冊,反觀無印良品——他們讓「使用者」發聲、讓「使用者」自行編製指導手冊。在上述 建立標準才知道如何改善 也提到,指導手冊都是工作崗位的使用者經驗累積而產生的結晶。在編製的過程中,無印良品讓職員更知道自己在組織的定位、他們工作的重要性及其背後的目的。


更重要的是,編製手冊也從中給予了職員「重新檢視自己工作」的機會。


無印良品走出日本企業的傳統形象,讓員工能在制度化的推進當中,看到自己工作的價值。


 

Part 4 — 制度化之後


談完了制度化可以從何著手,直到 Part 3 提到制度化的效益之後,我對於作者松井忠三的經營之道是滿滿的尊敬。不過,就像是政策一樣——不論是制定制度還是指導手冊,都必須與時俱進。科技在不斷地突破、外在環境也不停地在變化,企業勢必也會隨著世代增設或淘汰舊有制度。


接下來,到了本次說書的最後橋段。

拜師學藝

各位讀者在開會、產品開發或是設計時,有沒有遇過進行 Brainstorming 的時候,即便絞盡腦汁也得不出答案的情況呢?(這時候迫切希望團隊的救世主趕快提出點子拯救大家呀~)相信大家對於這樣的狀況一定不陌生。其實,這是在團隊合作時,必經的一個過程:一群同質的人再怎麼討論,也討論不出新的事物


舉例而言,在相同部門工作的人,不只處理的工作業務幾乎一致,連接觸和交談的對象都相去不遠。在這樣的氛圍之下,同個團隊的人們不免都會具備「類似」的思考模式。


宏觀來看,企業的所有職員亦因為接觸的是一樣的企業文化,他們共有「類似」的價值觀似乎也不可避免。


不過,對於「企業改制」一事而言,這並不是樂見的現象。當組織成員擁有相似的思考方式時,「盲點」往往不易被發現。而這也是為何部分企業尋求外部「顧問」的協助——希望能從外部不帶有先入為主的客觀角度,剖析企業的問題,並揪出「盲點」。不過,對於作者松井忠三而言,組織的改革是無法假借他人之手的(書中有以小篇章說明,在此略過)。那麼企業應如何以自己的力量找出「盲點」呢?


這就得向其他公司「拜師學藝」了。


這裡提到的「拜師」,即是透過親身參與,師法(學)其他公司在制度上的智慧(藝),並活用到自家公司。


作者提到,大公司的制度並非是絕對的 Role Model。反而是「領導風格強烈的新創公司」以及「能迅速解決問題的中小企業」是無印良品所建議的拜師對象。


透過「拜師學藝」了解在特定領域專家的經驗,勢必能帶給原有團體新的刺激。無論是在制度層面的發想,抑或是組織工作庶務的創新,「拜師學藝」無非是一個解決之道呢!


手冊編製完成後,才是開始

不管是製作指導手冊、編定工作 SOP,或是制定組織制度,都需要投資大量的時間與人力。


很多企業在初期投入有了成果之後,就視之「結案」。一旦企業落入這樣的迷思,或礙於重新編製的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高,很可能因此導致當初在編制的所有投入化為泡影、在未來無法換取任何效益。而這樣失敗告訴我們:


編制完成只是成功改革的第一步:完善的制度,必須定時更新。然而,為什麼「編制」不能獨自存在,必須隨著「定時更新」呢?我認為:


編制就像是汲取教訓、將過去的失敗經驗完整統籌,不讓團隊重蹈覆轍;反之,更新即是為了避免「未來」可能遭遇的失敗,而提早做的「預防」。


指導手冊從完成的那一刻起,刊載的內容其實已悄悄地「過時」了。隨著時間流逝,可能已開發出新的產品、可能已設立新的部門、也可能更新了庫存管理系統…等等 —— 我們無法預料未來會發生的一切,並在一開始就刊載於手冊當中。因此,為了在無時無刻都在變遷的組織當中,讓每個人都達到「一致的工作資訊」,定時更新的顯得更為重要。


定時更新除了能讓最新的狀況記錄在手冊當中,讓使用者一目了然。更重要的是,這樣能夠避免一層層傳遞的時間成本,並減少當中傳遞訊息的錯誤機率。使「更新」能更快速、準確地落實。如此,組織才能順利「預防」可能的錯誤,且再也不需要為了「資訊不對稱」一詞煩得焦頭爛額。


最後,在苦於製作或更新指導手冊時,請大家不妨多想想「編制」和「更新」的意涵,一起讓團隊透過制度更加穩固、更加茁壯。



 

結語


雖然編制完成之後也需要定時更新、聽起來耗時耗力,但是透過制度,我看到了解決疑難雜症的可能性。更加確信了世界沒有所謂「一勞永逸」的做法。


從編制時應該注意的四大要素(是什麼、為什麼、何時做、誰來做),直到透過制度改變員工行為的哲理,都讓自己在細讀本書時,同時在反思過往工作所遇到的瓶頸。每每讀到新的章節,都有新的共鳴、新的感觸。

bottom of page